越有錢越快樂?收入與快樂和悲傷的關係。(上篇)

Jeffrey Wang/王俊元
11 min readJan 18, 2024

--

努力讀書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賺很多錢就會很幸福,這是許多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但從科學角度來看是真的嗎?自從看完下面這部智慧麵包的影片,我就想再深入挖掘錢和快樂之間的關係。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are not opposites. They are different experience.

影片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金錢並不會帶來快樂,只是降低你的不快樂,快樂和不快樂是不同的大腦半球在處理的,快樂並不是不快樂反面他們是不同的體驗。」

工作後我們花很多時間精進工作的技能,這一篇我想花時間了解錢與快樂的關係,畢竟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

研究收入和快樂的論文

從影片中可以知道過去有些研究在探討收入和快樂的關係,但到底是哪個研究提到呢?

我自己花了 $37.50 美金,找到 2015 年 7 月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Kostadin Kushlev 主導的研究團隊發佈的論文 Higher Income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Daily Sadness but not More Daily Happiness。透過這篇論文了解金錢和快樂的關係,整篇論文總共 7 頁,下面是我閱讀後翻譯成中文的重點整理。

論文作者介紹

論文的作者一共 3 位,Kostadin Kushlev, Elizabeth W. Dunn 和 Richard E. Lucas。

Kostadin Kushlev 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 對於收入、為人父母、人機互動的關係,過去在美國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念文學士
(Bachelor of Arts)。

Elizabeth W. Dunn 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副教授,主攻快樂和自我認知(self- knowledge)。

Richard E. Lucas 是密西根州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博士,擅長在全國性調查中量測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從大量的研究資料中找出生命中會影響幸福的因素。

論文中的專有名詞

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是一種幸福感的衡量標準,通常通過問卷調查獲得。Ed Diener 在 1984年提出主觀幸福感的三方模型,該模型描述了人們如何體驗生活質量,包括情緒反應和認知判斷。他提出幸福感有三個不同但相關的組成部分:頻繁的積極情緒、罕見的消極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等認知評估。

ATUS(American Time Use Survey):是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時間使用調查, 調查的目標是量測人們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規劃他們的時間,最重要的目標是針對人們如何使用時間,是美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統計資料。

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是指個人經歷快樂、壓力、悲傷、憤怒等情感經歷的頻率與強度,簡單講是一個人生活得快不快樂。例如你昨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否經歷過以下感受?(享受,快樂、憤怒、悲傷、壓力、擔憂)你昨天笑了還是笑了很多?這幾天你對自己的整體生活滿意嗎?

人生評價(Life evaluation):是認為當下的生活與自己理想生活狀況的階段。評量方式是提供 0–10 的階梯量表,詢問受訪者以下類似的問題,請想像一個階梯,階梯編號從底部的 0 到頂部的 10,10代表你可能過的最好的生活,梯子的底端1代表你可能過的最壞的生活,你覺得此時你站在階梯的哪一端。

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主觀經驗是指人經歷一些情緒和認知,並非客觀有形的事物,主觀經驗是由個人心靈產生的,像壓力、痛苦和疲憊。

論文摘要

雖然過去有許多研究探討過收入和快樂的關係,但沒有太多研究探討收入和悲傷(sadness)的關係,其實快樂和悲傷是不同的情緒狀態,並非像天秤的兩端,是直接相反的(diametric opposites)。從 12,291 筆美國人的資料研究指出財富對悲傷的影響大於快樂,但不影響每天的快樂。

儘管無法從人口統計、壓力和人的時間分配等相關數據推論因果關係,但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金錢可能是減少悲傷比增強幸福更有效的工具。

例如 Steve 和 Mark 是兩位中年已婚男子,都有兩個小孩,Mark 的薪水是 Steve 的兩倍,那 Mark 可能比 Steve 快樂嗎?大部分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都在探討個人收入和人生評價的關係,直到最近的研究才開始檢視收入和情緒幸福感的關係。

兩種研究合起來看會發現收入對人生評價的影響大於情緒幸福感,Mark 可能會比 Steve 的生活滿意度高,但是兩人每天的快樂程度沒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研究我們剖析收入和情緒幸福感的關係,檢視收入對快樂和悲傷的影響是否不同。

在全國性調查中量測情緒幸福感

為了準確評估收入和幸福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全國性調查的資料,同時建立特定情緒和收入之間的關係,例如收入跟快樂、收入跟悲傷要如何評估。

過去對於收入和情緒幸福感的研究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仔細評估受訪者的情緒經驗,但樣本數少,另一種則是樣本數多的調查,例如 Gallup World Poll (GWP) 和 World Values Survey (WVS)。

雖然 Gallup World Poll (GWP) 和 World Values Survey (WVS) 的樣本數多,但是評估情緒幸福感的方式卻是用二分法的方式詢問受訪者在過去幾週或特定時間內有沒有感受到某些情緒,二分法對於評估情緒幸福感的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評估情緒幸福感的方式逐步發展,從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開始,透過受訪者一天多次為自己的情緒打分數,更能精準地評估情緒幸福感,但由於成本過高也無法大規模使用。後來研究員為了找出更快和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2009 年發明了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 ,DRM 讓受訪者一段一段回顧每一天,說明每一段的感受,直接對照實際經驗。

為了讓 DRM 可以在大型調查中使用,研究員將 DRM 的研究方法整合進電話訪談,從 2010 年的美國時間運用調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ATUS)開始,蒐集到許多收入和情緒幸福感的資料,資料橫跨美國不同區域,現在我們才能用 ATUS 的資料去檢驗是否收入與快樂和悲傷的關係有所不同。

收入與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

跟一般大眾認知相反,快樂和悲傷之間不是直接相反的情緒,事實上,許多專家辯論過這個議題,大多認為快樂和悲傷有關聯性,但他們分別是不同的情緒狀態,有各自的模式和特點,例如在生理、情緒的展現和過去發生的經驗這些面向上有所不同。

過往的研究指出人的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是相關但獨立的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而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 是指正向情緒組成的心情構面,例如興奮、熱忱和得意,負向情感(negative affect) 而是由著急、壓力和焦慮組成。正向和負向的情緒經驗(emotional experience)與各種人口統計數據有不同的關係,甚至比收入的影響還大,例如年齡和教育程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簡單來說:

快樂不是因為沒有悲傷,收入與每種情緒有不同的關係。

有些證據顯示,一個人的收入多寡可能對每天的快樂影響不大。2006 年Kahneman, Krueger, Schkade, Schwarz 和 Stone 的研究中用 ESM 方式訪談 340 位美國的工作者,發現收入和每一刻的快樂沒有關係。相似的研究還有用 DRM 方式調查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的 740 位女性,一樣發現收入和每天的快樂沒有顯著的關係。

在其他相似的研究只有考慮負面的感受,收入的確會影響每天的情緒經驗。然而,其他類似的測量情緒健康的研究,如果也考慮到負面情緒時,收入確實影響了日常情緒。而在普林斯頓情緒與時間調查(PATS;Krueger 等研究人員,2009)中,研究人員發現,與收入較低的人相比,收入較高的人花在悲傷、痛苦和壓力的時間較少。綜合上面的研究,雖然收入可能與幸福感關係不大,但收入可能與減少日常負面情緒有關,像是悲傷。

為何薪水的多寡對減少悲傷的影響大於提升快樂呢?部分的答案可能在於財富如何影響人們對生活中負面事件的評價。具體來說,擁有更多錢可以有更多處理問題的方法,像當困難發生時,富有的人可能會比貧窮的人更能控制問題。例如有一天回家時發現家裡的屋頂漏水,對於富裕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煩人但很容易解決的壓力和問題,相較之下,沒有錢請人修理的話可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好幾個月,面對這類問題會讓貧窮的人感到無法控制人生的變化,感到悲傷多於幸福。

過去的研究(Johnson & Krueger, 2006; Kraus, Piff, & Keltner, 2009)確實指出較貧窮的人比富裕的人對環境的控制力更弱,理論和研究都呈現,對負面事件的控制力較低會引發較大的悲傷情緒,相較之下,對負面事件有較好的控制力卻與快樂感無關。因此,更多的財富預示著人們對生活中的不幸有更大的控制力,財富對悲傷的影響應該比對幸福的影響更大。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在 2015 年時還沒有大規模的研究是用優化過後的方式來檢測是否富有的人相較貧窮的人每天比較不悲傷。

研究內容

為了研究收入對快樂和悲傷的關係,我們分析了 2010 年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的資料,透過精簡版的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進行跨區電話訪問 12,291 人,調查他們每天的快樂和悲傷。這個資料集可以讓我們探索收入對快樂和悲傷的關係,是現有最好的大規模資料。

研究方法

受訪者

此研究的訪談資料是由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 進行訪談,也是第一次跨區域、多元且大量的訪談,以美國的家庭為主。資料從 2010 年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ATUS) 而來,近似於國家級的樣本資料,ATUS 的調查方法和取樣策略可以從官方網站查詢

採樣的家庭包含西班牙裔與黑人,家庭裡有小孩。為了更好進行研究評估,取得的樣本數超過原本預定的數量,每一戶的受訪者年紀在 15 歲以上,隨機選擇家中一位成員參與。總共有 13,260 受訪者在 2010 年參與研究,其中 969 位沒有提供家庭收入或是幸福感的評估資料,因此最後採用的資料量為 12,291 筆,這些家庭的收入中位數是 $40,000–$49,999 美金,受教育年份的中位數為 13 年,年紀的平均數為 46,56.1% 為女性。

研究流程與評估

研究將家庭收入分成 16 個級別,1 為收入少於 5,000 美金,16 為收入大於150,000 美金。

2 到 5 個月之後,研究人員會仔細詢問受訪者的生活內容,透過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 的研究方法讓受訪者一段一段回顧一整天。整體來說,有 25% 的受訪者被要求回憶週六,25%回憶週日,週一到週五分別佔 10%,加總為 100%。如果以平日和週末來計算,平日總共佔 50 %,週末佔 50%,這樣研究結果對於平日和週末的權重相同,不會有所偏頗。

受訪者會在電話中回顧當天從早上 4 點到隔天早上 4 點的所有活動,他們會用自己的話講,描述的內容會被紀錄且分類成其中一種活動類型,為了簡化報告的複雜度,此論文將活動分成 13 種類型。

在重建一整天的活動之後,受訪者會被要求對一天之中的 3 個活動評估多開心和多難過,選擇哪個活動是電機隨機選擇,數字 0 代表一點都不開心或難過,而 6 代表非常開心或難過。主要目標是檢測出收入和情緒的關係,我們計算每個受訪者對於幸福感的平均分數。

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有錢人比較少感到悲傷,但也沒有比經濟拮据的人快樂。收入和悲傷的關係跟收入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一樣緊密。但相較於收入對人們的日常幸福感沒有影響。幸福和悲傷是在相同的活動中測量的,並且呈現負相關,因此收入與幸福和悲傷之間的差異特別顯著。

我們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收入和快樂是正相關的線性關係,但在經濟拮据的人身上呈現曲線性的正相關,他們會需要更多錢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更快樂,但並沒有在有錢人身上看到一樣的效果。

即使我們用收入的平方去進行計算,收入跟快樂還是沒有顯著相關性,變異數只有 0.02%,因此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收入和快樂有曲線之間的關係。收入和悲傷之間的曲線關係也不明顯,用收入的平方計算變異數更是低到 0.002%。

簡單來說,收入跟悲傷有線型關係,但收入跟快樂沒有線性或是曲線關係。

論文的結尾還有分析壓力、日常時間的運用等其他因素會不會改變這樣的研究結果,我們就留到下一篇再說。

--

--

Jeffrey Wang/王俊元

A man who combines with 🎸music,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 IG: jeffreywang1183